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4月, 2013的文章

珊瑚白化

珊瑚白化 【摘要】欣欣向榮的珊瑚礁維繫在珊瑚與共生藻微妙的共生關係上,珊瑚白化破壞了這種共生關係,也危及珊瑚礁生態系的發展,珊瑚究竟為什麼白化?珊瑚白化對生態系有那些影響?珊瑚白化後如何復原? 去年八、九月間,台灣南端南灣海域的珊瑚白化事件,再度引起國人的廣泛關注。由於珊瑚白化的範圍就在核能三廠排水口附近,核能電廠的污染問題,也再度引起大家的關切。事實上,自民國七十四年核三廠兩部機組並聯發電以來,每逢夏季排水口附近珊瑚白化的事件就一直頻傳,珊瑚白化的範圍則以七十六及七十七年最廣,災情也最嚴重,從排水口延伸到貓鼻頭,水深五公尺以內的所有珊瑚,幾乎都被波及。但是自七十八~八十二年間,由於氣候、降雨和颱風的影響,珊瑚因熱污染而白化的現象已趨緩和,但是繼之而起的沈積物和有機物污染,也引起珊瑚普遍的白化。這一連串的珊瑚白化事件顯示墾丁國家公園海域的珊瑚礁,正面臨嚴厲的環境衝擊;然而,珊瑚究竟為什麼白化?珊瑚白化對生態系有那些影響?如何減輕珊瑚的白化?這些都是值得探討的問題。 除了台灣的南灣海域外(見圖一),珊瑚白化事件也曾經在世界各地的珊瑚礁普遍發生過,例如:太平洋東岸、加勒比海、佛羅里達、澳洲大堡礁、琉球群島和印尼海域,都曾發生過大規模的珊瑚白化事件。由於珊瑚礁是地球上非常重要的生態系,珊瑚礁對於維持全球的生態平衡也有重要貢獻,因此珊瑚大量白化的事件,在許多國家都引起科學家、環保人士和政府當局的重視。例如:美國的參議院就曾為了調查1987年發生在加勒比海的珊瑚白化事件而舉行數次聽證會,邀請學者專家、環保人士和潛水運動人士,共同討論珊瑚白化對生態系的影響。此外,自1987年以來,至少有十餘個國際學術會議包含討論珊瑚白化的議題;而且,聯合國環境規畫署(UNEP)、國際自然保育聯盟(IUCN)、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(WWF)等國際組織,相繼針對珊瑚白化事件研擬具體的保育措施;由此可見,珊瑚白化在國際間受重視的程度。 何謂珊瑚白化? 簡單來說,珊瑚白化(coral bleaching)就是珊瑚顏色變白的現象。在正常的情況下,珊瑚呈現綠、藍、黃、褐、紅、紫等各種不同的色彩,然而這些顏色並不是珊瑚本身擁有的,而是來自珊瑚體內的共生藻(zooxanthellae)。共生藻是一種渦鞭毛藻(dinoflagellate),在珊瑚生理正常的情況下,共生藻密集分布在珊瑚內

新竹的風力發電廠

新竹縣竹北風力發電廠 竹威風力發電公司所有,位於竹北沿海,共五座;高 67 公尺,葉片直徑 70 公尺。預計95/10/31 商轉。  新竹縣新豐風力發電廠 為新豐風力發電公司所有,位於新竹縣新豐沿海,共十座風力發電機;高 67 公尺,葉片直徑 80 公尺。預計95/12/31 商轉。

甲烷

,化學式 C H 4 ,是最簡單的 烴 ( 碳 氫 化合物 ):由一個碳和四個氫原子通過SP 3 雜化的方式組成,因此甲烷分子的結構為正四面體結構,四個鍵的鍵長相同鍵角相等。在標準狀態下甲烷是一無色 氣體 。一些 有機物 在缺 氧 情況下 分解時所產生 的 沼氣 其實就是甲烷。從理論上說,甲烷的 鍵線式 可以表示為一個點「·」,但實際並沒有看到過有這種用法,可能原因是「·」號同時可以表示電子。 來源 甲烷是 天然氣 的最主要成分,是一種很重要的 燃料 。同時它也是一種 溫室氣體 :其 全球變暖潛能 為21(即它的暖化能力比 二氧化碳 高二十一倍)。 它主要的來源有: 有機廢物的分解 天然源頭(如 沼澤 ):23% 從 化石燃料 中提取:20% 動物 (如 牛 )的 消化過程 :17% 稻田 之中的 細菌 :12% 生物物質缺氧加熱或 燃燒 [ 編輯 ] 製取 實驗室常用 醋酸鈉 與 鹼石灰 共熱製取甲烷: CH 3 COONa  +  NaO H → CH 4 ↑ +  Na 2 CO 3 [ 編輯 ] 特徵 甲烷是天然氣的主要成分,約佔了87%。在標準壓力的室溫環境中,甲烷無色、無味;家用天然氣的特殊味道,是為了安全而添加的人工氣味,通常是使用 甲硫醇 或 乙硫醇 。在一大氣壓力的環境中,甲烷的沸點是−161 °C。空氣中的瓦斯含量只要超過5%~15%就十分易燃。液化的甲烷不會燃燒,除非在高壓的環境中(通常是4~5大氣壓力)。中國國家標準規定 [1] ,甲烷氣瓶為棕色,白字。 [ 編輯 ] 可能對健康造成的影響 甲烷並非毒氣;然而,其具有高度的易燃性,和空氣混合時也可能造成爆炸。甲烷和 氧化劑 、 鹵素 或部份含鹵素之化合物接觸會有極為猛烈的反應。甲烷同時也是一種窒息劑,在 密閉空間 內可能會取代氧氣。若氧氣被甲烷取代後含量低於19.5%時可能導致窒息。當有建築物位於垃圾掩埋場附近時,甲烷可能會滲透入建築物內部,讓建物內的居民暴露在高含量的甲烷之中。某些建築物在地下室設有特別的回復系統,會主動捕捉甲烷,並將之排出至建築物外。 [ 編輯 ] 化學反應 由於甲烷中碳原子與氫原子間的化學鍵為較穩定的σ鍵,化學性質比較穩定,因此甲烷能參與的反應較其他有機物少。 燃燒( 氧化反應 ) CH 4  +

永凍層

結構 永凍層一般分布在地下30~40厘米處,通常又分為上下兩層,上層夏季融化,下層仍處於冰凍狀態。 永久凍土地帶的泥土不一定有水份,例如在 無孔基岩 (不透水的岩石)裡就不可能有水;但在大多數情況下,水不單存在,而且更超過地表物料的 潛在水飽和量 。 一般的 凍土層 在氣候回暖或受到強壓時, 凍土 內的冰會溶解成為水;但永久凍土的所在之處,即使在天氣回暖之時,氣溫仍然在 凍點 以下,使凍土內的冰不能再次溶解成為水份,因而使 凍土的組成 不變。其持續冰凍時間可長達1000年以上。 [ 編輯 ] 形成的兩個必要條件 氣溫 要很低,如果 年平均氣溫 高於零度,雖然可以形成 季節性凍土 ,卻無法形成永久凍土。 持續時間較長。現在發現,在 北極地區 凍土層 一般都有幾百米的厚度 [1] ,而 大氣 的低溫要傳導到地表以下幾百米的深度,經過幾百、幾千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能完成。 永久凍土地帶的水份長期結凍,一般植物難以生長。大多數永久凍土都位於 高緯度 的地區 [2] ,例如: 北極 和 南極 附近的陸土,唯一的例外是位於 青藏高原 的 凍土帶 ,是因為高度而使土地變成永久凍土。 由於氣候的轉變,永久凍土的範圍亦會隨氣候而有所增減。現時地球上有20%的土地被凍土覆蓋。這些凍土,有連綿不斷的 永久凍土地帶 ,亦有孤立的 不連續永久凍土 ,以及被 冰河 所覆蓋的地方。 凍土層 上復是所謂 活動層 季節性融化 ,在夏季,唯一可以在活動層內支持植物生命,可以完全融化了一部分的一年。活動層厚度不一,但一般年份和地點0.6-4米(212英尺)厚。在 連續多年凍土 區和 多年凍土 深度嚴酷的冬天厚達440米(1330英尺)。 阿拉斯加 (1.8(1970英尺)prudhoe灣, 阿拉斯加 最厚達726米(2382英尺)在 加拿大 北極群島 和高達1493米(4510英尺)在北部 萊娜 和 雅娜 在 西伯利亞 流域。 [ 編輯 ] 影響 永凍層對環境可產生有益的影響,如分解 二氧化碳 ,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等。